| 雙碳基本功之碳排放核算 |
| 發布時間:2025-10-14 16:17:07| 瀏覽次數: |
有個短句描述非常經典:“區域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形象展現了五個層級從宏觀統計到微觀核算、從政府管控到市場引導的關系。 區域碳考核:雙碳工作的“總指揮官”,以地方行政區域內碳排放總體情況為依據,對地方政府開展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每萬元GDP的碳排放量)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地方黨政負責人工作評價,直接決定了行業碳管控和企業碳管理的工作重點。 行業碳管控:雙碳工作的“行業指揮官”,在區域碳考核目標確定后,農、林、牧、漁行業,工業,建筑行業、交通行業等行業主管部門,立足行業實際,分別牽頭設定本行業“雙碳”目標,完成本行業的節能降碳管控。 企業碳管理:雙碳工作的“接力者”,企業碳管理是區域碳考核目標達成和行業管控要求落地的“軸承”,企業按照碳考核目標和碳管控要求進行項目建設和產品生產,在“雙碳”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項目碳評價:節能減排的“最小評價單元”,企業生產經營一般以項目形式推進,項目投產前要通過發改部門的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項目投產后要接受生態環境部門的碳排放核查。 產品碳足跡:產品的“綠色身份證”,產品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交付直至廢棄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是產品之間綠色低碳水平比較的重要依據。 碳排放核算方法 目前,碳排放核算主要有直接測量和間接測算兩種方式。直接測量包括直接測碳(實測法)和衛星觀碳,間接測算包括物料(質量)平衡法和排放因子法。目前,我國發布的相關標準和指南中常見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都是排放因子法,也是國際上是適用范圍最廣、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碳核算辦法。 01直接測碳(實測法)
方法:通過安裝監測儀器、設備,實時監測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濃度和流量等數據,實現碳排放量的精準計量。優點:計量準確性高、時性強。缺點:需要巨額投資進行設備改造。適用場景:具備連續監測條件的排放源,例如火電廠等。 02衛星觀碳
方法:利用全球碳衛星結合星載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技術,獲得地區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經過采樣和數據補全等過程處理,實現全球各地區內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監測。優點:監測范圍廣。缺點:只能監測區域碳濃度狀態,不能直接監測特定碳排放源碳排放量。適用場景:推演、預測全球及區域碳排放情況。 03物料(質量)平衡法
方法:基于物質守恒定律的科學計算方法,由原料輸入碳含量減去產品碳含量和廢物中的碳含量得到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料含碳量 - 產品含碳量 - 廢物含碳量)× 44/12。其中44/12是碳轉換成二氧化碳的轉換系數。優點:針對單體設備,測算的準確性高。缺點:應用范圍有限,依賴于準確的質量、流量和成分數據。適用場景:適用于企業或工業生產過程(如鋼鐵、水泥)的非燃料燃燒排放核算。 04排放因法
方法: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碳核算辦法,針對能源燃燒、工業生產等各種碳排放過程,將其活動水平數據(針對能源燃燒指消耗量,針對工業生產指產量)乘以相應的排放因子得到碳排放量。溫室氣體(GHG)排放=活動數據(AD)×排放因子(EF)。優點:國際通用,適用性強,應用范圍廣。缺點:大量依賴于統計數據,對數據要求較高。適用場景:行政區域、行業、企業組織、項目、產品等不同維度對象碳排放核算。 以上介紹的四種方法并非互斥,在實際碳排放核算中,需要根據核算目的、排放源特征和數據可獲得性等因素,靈活選擇單一方法或組合使用多種方法。例如,對一個火力發電廠進行碳排放核算時,燃煤產生的排放可采用排放因子法,脫硫過程排放可采用物料(質量)平衡法,而對關鍵排放口則可使用實測法進行直接測碳,從而獲得全面準確的排放數據。隨著碳核算需求的多樣化和技術的發展,這些方法也在不斷演進和完善,以應對不同場景下的核算挑戰。 區域層面-從宏觀到微觀的清單編制 區域層面碳排放核算在業內一般叫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它是指在某個行政區劃內農、林、漁牧、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匯總,代表某個行政區域在一定時間周期內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區域層面碳核算結果是考核地方政府碳管理水平的依據,更是制定節能降碳政策的依據。區域層面碳排放核算是各個層面碳排放核算的“指揮棒”,在各層級在碳排放核算中處于“龍頭”地位,引領著行業、企業、項目、產品其他四個層級的碳排放核算。核算方法及數據特點:排放因子法為主,考慮省際間電力購入及外售,主要依賴于宏觀統計數據。 01省級區域標準 省級碳排放核算方面,2011年,結合2005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編制經驗,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發布了《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簡稱《2011年省級指南》)。近年來,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國際規則不斷更新,我國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也不斷完善,為更好地同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以及國際規則銜接,充分吸納各地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良好做法實踐,生態環境部組織對《2011年省級指南》進行修訂,并于2025年8月5日,發布《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修訂版)》(簡稱《2025年修訂版省級指南》),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
02地市區域標準 地市層面碳排放核算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尚未有官方權威標準,長期以來地市層面碳排放核算主要參考省級層面標準。2024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9部委聯合印發的《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區參照國家和省級地區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按照數據可得、方法可行、結果可比的原則,制定省級以下地區碳排 放統計核算方法”,標志著國家層面已經開始啟動地市層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工作。此外,根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發布信息,由生態環境部主管的國家標準《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已于2025年7月1日正式立項,項目周期為18個月,標準預計將于2027年正式發布。 行業層面-聚焦重點領域差異化核算 行業層面碳核算需結合各行業生產工藝特點,分別制定核算標準,主要包含直接排放(燃料燃燒、工業生產過程)、間接排放(外購電力、熱力)及過程排放(化學反應)三方面。核算方法及數據特點:融合應用物料(質量)平衡法(生產過程),排放因子法(燃料燃燒),有條件的行業采用直接實測法,主要以來行業宏觀統計數據和專項調研數據。 企業層面-從邊界界定到數據管理 企業(組織)是碳排放核算的最小組織機構單元,選擇包含“組織”這個詞的主要原因是涵蓋范圍更為準確,因為向事業單位等非企業主體也存在碳排放核算場景。企業(組織)碳排放核算一般分為邊界確定、數據采集、排放核算三個步驟。邊界確定方面,一般包含時間邊界(如確定基準年)、組織邊界(通過股權或控制權法確定核算組織范圍)、運營邊界(確定覆蓋CO?、CH?等哪些溫室氣體)等。數據采集方面,也要明確采集哪些范圍的數據,主要包含范圍1(直接排放:燃料消耗、工藝排放等)、范圍2(間接排放:外購電力、熱力等)、范圍3(一般不納入核算,價值鏈排放:供應鏈物流、產品使用等)。 項目層面-從投產前評價到投產后核查 項目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單元,核算也需要專門的方法學。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與碳排放評價、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和碳金融服務等涉碳新興業務,都需要項目層級的碳排放核算作為依據。 產品層面-從搖籃到大門的全生命周期核算 產品層面碳排放核算就是常說的碳足跡,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衡量的圍繞產品的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處置等環節相關的碳排放。一般分為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交付(搖籃到大門),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廢棄處置(搖籃到墳墓)兩種核算范圍。
同時,為全面反映我國在產品碳足跡領域的工作情況,,生態環境部編制了《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進展報告》),并于2025年“全國低碳日”(6月25日)正式發布?!哆M展報告》系統梳理了2024年以來各部門在產品碳足跡領域的工作進展,從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構建多方參與工作格局、推動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能力建設四個方面介紹相關工作成效,并對未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作出展望。
|






